段一全《园丁笔耕录》序
在城市化、商业化的浪潮中,很少人会关注在边疆山乡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们。世人大多追捧官场要员、商场阔佬、影视大碗、娱乐明星,学界精英。这些就是当今的所谓“成功人士”。这是一个只问成功,不求耕耘的时代。那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感动无数幼稚天真的青少年。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励志故事背后有多少虚构,有多少浮夸、有多少炫耀,有多少包装!
一全兄的《园丁笔耕录》则是一个边疆中小学教师勤勤恳恳、忠忠实实、认认真真从教一辈子的真实记录。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没有编造的故事,只有真实的笔录;没有耀眼的功勋,只有感人的奉献;没有虚夸的自吹,只有求实的自尊;不是鸿篇巨制,却是言简意赅;没有宏大叙事,却又细致精到,读来令人感心动神、回肠荡气。
当今教育是一个只讲重点,不管一般的时代。小学有重点、中学有重点、研究生还有重点,重点中还有重点。在只管重点,不顾一般的风气下,边疆山乡的中小学早已不在只追求业绩、只追求升学率、只追求功利的高官大员的眼中心上。可是没有一般何来重点,没有普通何来奇特,没有平凡哪来高贵,没有耕耘何来收获!
一全兄的《园丁笔耕录》 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中国教育不公平的严重性。教育不公平最显著的除了给所谓重点学校以极大的“倾斜”,在招生、经费、设备、师资诸方面给重点学校以优厚的待遇,而对一般学校则如同后娘养的,略施汤水,聊给衣物,以饿不死,冻不着为原则。这种不公平还有地区性。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不公平,城镇与乡村的不公平,平坝与山区的不公平。没有教育的公平,社会公平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教育公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得不到贯彻落实。
一全兄所写的是十几年前边疆教育、山乡教育的情况。现在边疆教育、山乡教育虽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不是缩短而是加大。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带到城里入学困难;留在山村,师资缺乏。已经很少人能够像一全兄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怀揣理想,甘愿吃苦,不畏艰险,乐于奉献,深入到边远的山乡,用生命的灯火照亮农村孩子的理想之路。留守儿童们渴望有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完善的设备、优秀的教师。希望各级领导们不要忘记边疆山乡的留守儿童们,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大山深处传播文化,传扬文明,传承文脉。要给边疆教师、山乡教师优厚的待遇,优良的环境,优裕的生活。
一全兄是一位优秀的中学生,在只讲出身,不问良莠;只讲政治,不问学业的时代,他痛失上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不因此气馁、消沉,而是振作精神、鼓起勇气、怀着献身乡村教育的理想,昂首挺胸,翻山越岭,到梁河县边远的山区小学教书。给梁河深山老林中的村寨带来文化知识,为山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点燃文明的智慧之光。
一全兄在边疆山区从教十六年之久,在县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从事教育研究近二十年,担任过第一中学校长,选为人民代表,担任县政协副主席,是一位从最底层做起的教育工作者,他为梁河县的教育鞠躬尽瘁,为梁河的教育谱写了有声有色、无愧无悔的人生篇章。他深知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明白教育工作的真假美丑,洞悉教育工作的善恶高下,他写的文章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寓意深远,从实践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究教育工作的规律。他是一位学而不倦的智者,诲人不倦的良师,这些文章发人深思、启人觉悟,令人感动。
年逾花甲,一全兄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他得以畅游祖国风景名胜,还到东南亚诸国观光。如画的江河,壮美的山岳,历史的名胜、秀丽的园林,激起他胸中的热情,挥毫写下了赞美祖国,歌颂人民的美好诗篇。他用旧体诗词,表达现代生活。将传统的韵律,和着时代的节拍,唱出生活的心声。《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对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心胸的宽阔,气宇的静穆,襟怀的达观、情思的浪漫、思想的流动,精神的沉稳。快乐的晚年,愉悦的心情,一定能够健康长寿。
古风、律诗、词令讲究对仗工整,平仄规范、韵脚合辙,写起来颇有难度,但是一全兄用起来得心应手,显现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娴熟的诗词技巧。一全兄律诗写得好,对联也做得巧。“粉笔丹心育桃李,青灯浓墨写春秋”一联,就是他将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边疆中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我很喜欢一全兄的《灯》这篇文章。教师就是一盏明灯,照亮学生的心灵,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社会的无私奉献者,也是为国家教育事业无悔奉献的虔诚殉道者。教师是文明的传灯人,薪尽火传,灯灯相续。我们在教师的灯光下成长,我们将把教师的智慧明灯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林超民 于云南大学补拙斋 2016/5/25